
10月28日的伊尔库茨克,气温已经带着刺骨的凉意,机场跑道上却热闹得像节日现场——俄罗斯第二架完成“全国产化”替代的MC-21客机原型机缓缓滑行,加速、抬头,离地,那一刻现场掌声和欢呼几乎盖过了发动机的轰鸣声。
试飞员安德烈·沃罗帕耶夫坐在驾驶舱里,神情专注又略带一丝自豪。身旁是奥列格·穆托文,两位试飞工程师安东·库兹涅佐夫和格里戈里·库德里亚绍夫在后台监控着数据。飞机在空中飞了一个小时,最高速度500公里,爬升到3500米——所有国产机载系统表现稳定,没有掉链子。沃罗帕耶夫落地后的第是:“任务圆满完成!”
这架MC-21将与另一架在今年4月底首飞的国产系统原型机一起,进入适航认证测试计划,争取早日拿到俄罗斯联邦航空运输署的“准飞”批文,交付航空公司运营。
说起国产替代,可不是换几个零件那么简单。驾驶舱控制装置、机翼机械动作系统、航电设备、空调系统、燃油系统……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从进口转为国产,更关键的是动力——那台俄罗斯自己研发的PD-14发动机。这是现代俄罗斯首个新一代航空发动机,研发过程里打破了16项关键技术壁垒,还用上了全新材料和涂层,早在2018年就通过了适航认证。
现场一位工程师悄悄跟记者说:“这次不仅是发动机国产了,机翼也是俄罗斯自产的复合材料,以前这可是高技术壁垒。”这意味着,在国际供应链被频频卡脖子的情况下,俄罗斯航空制造业在核心领域迈出了一大步。
联合航空制造集团CEO瓦迪姆·巴德哈也忍不住放话:“这是成百上千工程师、设计师和试飞员的心血。我们不仅要让它通过测试,还要让量产机尽快交付,让国产客机真正飞进民航航线。”
有人在直播评论区打趣:“以后飞国内航线坐MC-21,机票都带着‘技术主权’的味道。”也有人理性分析,“这是个政治和经济信号,证明俄罗斯在核心技术上不会完全依赖外部。”
从现场的兴奋,到网友的讨论,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一架飞机的故事,更是一个国家在技术封锁下的回应。国产发动机、国产机载系统、国产材料——这些词背后,是研发人员熬过的一个个通宵,是试飞员在万米高空的冷汗,也是制造车间机器轰鸣不息的节奏。
你觉得,未来几年,国产化加速的MC-21真能在国际市场上抢到一杯羹吗?还是它更多只是国内航空业的象征意义?评论区聊聊,你更关心它的技术性能,还是背后的政治寓意?
东莞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